別教出媽寶 德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

精華簡文

別教出媽寶 德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

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

 

 

  野人出版

莊琳君,定居在德國的台灣人,曾在台灣任職幼兒園老師七年,目前任職於德國漢堡市區雙語(德/英)幼兒園教師兼教學組長。她觀察,德國教師不會立刻強硬制止孩子哭鬧,因為這代表孩子能清楚表達並堅持自己的喜好,也正在體認自己是獨立於爸媽之外的個體。

 
 

看著爸爸一離開,三歲的喬安娜頓時理智斷線,雙手不停地拍打幼兒園的玻璃大門想把剛剛離開的爸爸喚回來:「爸爸!嗚嗚嗚……爸爸……」

「喬安娜,等你下午吃完點心後爸爸就來接妳了。」我試著安撫著,「我們先進去教室好不好?想不想玩拼圖?」

「不要!」她手一揮把我推開,不只鼻涕和眼淚齊流,小小的臉也氣得通紅的繼續大喊:「爸爸……」

平日喬安娜大都是媽媽接送上下學,今天早上爸爸因為休假的關係,難得的送她上學,於是就加演了這場離別哭戲。

讓她整個人趴貼在玻璃門前一直大哭實在也不是辦法,於是我拉起她的手想帶她進教室,這下子喬安娜又滾又踢的奮力抵抗不想離開,硬把她抱進教室後,我人也快癱了,但喬安娜顯然對我擅作主張把她抱進教室感到異常憤怒,她越哭越厲害,一邊哭腳一邊踢……鬧情緒這還不打緊,這小妞最令人頭痛的是,只要一發起火就會開始脫鞋襪然後隨手扔出去,如果氣還沒消,她便接著脫下褲子,最後連紙尿褲都會被扯掉,光著屁股在地板上的喬安娜繼續嘶吼哭喊。

過度安撫和一味斥責,教養不出勇敢獨立的孩子

要停止喬安娜這種不定時的情緒火山大爆發,事實上我只有兩種選擇。

一是順她的意,打電話告訴爸爸她哭鬧不停請考慮把她接回家;一是靜待她自己把生氣的情緒發洩完畢。

因為對於倔強的喬安娜,好言好語的安撫或疾言厲色地制止都沒用,一旦情緒上來了,她絕對軟硬不吃。

當然我不可能也跟著喬安娜理智斷線,只要確定她沒有身體不適,我多半任由她哭鬧,衣服鞋襪扔一地也不急著幫她穿上。

過了十五分鐘,我從哭聲判斷她的怒氣應該告一段落了,便走過去對她說:「喬安娜,艾蜜莉在前面玩拼圖,妳想不想一起玩?」

還賴在地上不肯起身的喬安娜考慮了一下,回答:「好。」

聽到她的回答,我總算鬆了一口氣,順勢說道:「沒問題,我先把拼圖組合拿出來,妳穿上褲子鞋襪後,趕快來自己選一幅拼圖玩吧。」

喬安娜立刻起身開始穿上鞋襪,接著把那件被扔到一旁的褲子撿回來穿上,半小時前的狂風暴雨,突然一秒後情緒放晴,她像什麼事情都沒發生似的就跑去玩拼圖了。

班上另一個和喬安娜有著同樣倔傲脾氣的還有兩歲的艾瑞克。舉凡穿的衣服,坐的椅子,尿尿的馬桶,他都可以有意見。一旦不滿意某個小細節,他會不停哭吼到整個幼兒園都地動山搖的地步。

有一個夏日午後,全班整裝準備到附近的公園去玩。安珂老師出發前問了孩子除了沙坑玩具,還想帶什麼去公園玩,足球或畫水泥地的大粉筆可以再選一樣帶去公園,大家很快的選了足球。

正要出發時,原本同意的艾瑞克卻臨時改變心意想把粉筆也帶去公園畫畫。

安珂老師向艾瑞克解釋我們已經帶了很多玩具去公園,如果他想用粉筆在地上畫圖,等我們從公園回來,在幼兒園的花園也可以畫。

但是顯然艾瑞克不想聽勸,開始鬧彆扭哭喊著要粉筆,安珂老師認為不能讓全班在一旁枯等,也不能因為他哭就妥協,於是牽著他的手就出發到公園。艾瑞克一路上邊哭邊走,還一度賴在地上不肯起來,折騰了好一陣子總算到了公園。

原先以為等艾瑞克到了公園應該就會注意力轉移而停止哭泣,誰料到一路哭到公園的他仍然戰鬥力高昂,被帶進公園後竟然試圖想把拴上的安全鐵門給撞開,手腳並用的想從鐵門的欄杆穿越過去,試了幾次發現不可能後,又再次開始嚎啕大哭起來,往幼兒園的方向哭喊著:「粉筆……我要粉筆!」

安珂和我們幾位老師互望一眼,苦笑著兩手一攤說:「這就是艾瑞克啊,真是個戲劇之王(Drama King)。」

喬安娜和艾瑞克算是全班裡面脾氣最頑強的兩位。所有老師都清楚當他們正在鬧脾氣時,這時很難有一招奏效的方法令他們馬上停止哭泣,所以並不會隨著孩子的情緒起舞,也不嚴厲的指責他們哭鬧的行為,過度的安撫和斥責往往只是再度延長孩子的負面情緒。

德國老師認為,孩子哭鬧並不一定是負面的一件事,特別是對幼齡的孩子來說,哭泣其實像是種情緒治療,不妨耐心讓孩子發洩完負面情緒,等孩子恢復冷靜後再好好的跟他談一談。

只要不放棄該有的原則,不全然冷漠以對,孩子想哭的時候就讓他們哭吧!

別教出媽寶,從容應對2 ∼3歲「第一個成長叛逆期」
─包容孩子難搞的情緒與個性,但教養原則絕不退讓

德國老師之所以不會想要立刻強硬制止孩子的哭鬧行為,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原因,他們覺得一個小孩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喜好,為了某些事情會有所堅持,那是因為小孩其實正在體認到自己是獨立於爸媽之外的個體。

擁有這樣超強意志力的倔傲孩子,通常很早就清楚自己的喜好,對學習具有高度熱誠,在遇到困難時往往會一再嘗試找出解決方法,只要家長適時加以引導,這個特質其實可以是一個優點。

如果父母或老師總是覺得孩子固執難調教,一再陷入與孩子之間的情緒角力,想盡辦法要孩子服從,學會乖乖聽話,不但可能會適得其反,也欠缺正確導引孩子情緒的方式。

撇開倔強的個性不說,喬安娜和艾瑞克的確是非常好學且堅毅的孩子。

兩歲多的艾瑞克,雖然愛哭愛鬧,常常一不小心就踩到他的情緒地雷,但是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如何自理。一歲時就已經會自己脫鞋且自動把鞋子放回原位,下午爸媽來接他回家時,不需提醒也會自己把玩過的玩具收拾好,才開心地奔向爸媽的懷抱,外出時的後背包一定堅持自己揹著,即使是吃飯時,也會堅持坐在跟其他大孩子一樣沒有椅背的圓凳上︙︙種種行為舉止可以充分感受到他「想要長大」的決心。有時看到他牛仔褲脫到一半卡住脫不下來氣得哇哇叫時,想說幫他一下,艾瑞克會急得大叫:「自己來,我自己來!」。

而三歲的喬安娜也是如此,事情不愛假他人之手,這樣的個性讓她非常快的就學會自理穿脫衣物的能力,戶外教學時走再遠的路程,她也幾乎不曾喊累要坐推車。除此之外,喬安娜很早就表現出對藝術強烈的興趣,各種美術活動都熱衷參與,無論是水彩、陶土還是拼貼畫,個性執著的她會專注的坐在位子上,非得將作品完成才肯離開。

二到三歲這個難搞的年紀,不只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階段,此時更是幼兒人格建立的黃金時期,管教尺寸的拿捏常令家長頭痛不已。

喬安娜和艾瑞克的例子並不是想告訴大家,家有固執任性孩子的孩子就不用管教,而是從我自身的經驗來看,所有的教養方式,若沒有建立在瞭解孩子的個性傾向上,就很難真正奏效。

我在臺灣曾看過一些家長和老師,幾乎是用嚇阻的方式命令幼兒的孩子要「三秒停止哭泣」,其實這樣勉強孩子壓抑情緒的方式,除了讓孩子缺少機會練習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,也等於間接告訴孩子你不允許他擁有自己「獨立的意志」,日積月累下來家長可能不自覺地削弱了孩子「想要長大」的決心。

因此,當家中小霸王/小公主發脾氣時,建議家長可以先自我心理建設,提醒自己孩子的情緒正在高漲,不跟孩子的負面情緒互相拉扯,也絕不輕易退讓的重大教養原則,但是務必允許孩子擁有可以「哭鬧的權利」,因為每一個任性的孩子,其實都在心中壯大想要自我獨立的能量。

換個角度想,往後的成長路途上難免會有窒礙難行的時刻,這時心志不夠頑強是很難堅持下去的,寧願在孩子還小的時候,讓他們擁有能夠勇敢說不的能耐,也不要等孩子大了還無法脫離爸媽羽翼,成為一個無法自立飛翔的媽寶。

本文摘自野人文化《德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:一位台灣老師的德國教育大震撼》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梅子老師閲讀推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